The Limited Times

Now you can see non-English news...

國安教育|教師斥指引模糊憂踩紅線 教育局:應引領多角度理解

2021-04-15T00:07:54.159Z


教育局2月初公布「國家安全教育」課程指引,為中小學訂立教學界線,教師需要重新掌握如何教學,有前線批評指引模糊,難以拿挰,憂誤踩「紅線」。教 社會新聞 撰文:胡家欣 2021-04-15 08:00 最後更新日期:2021-04-15 08:00 教育局2月初公布「國家安全教育」課程指引,為中小學訂立教學界線,教師需要重新掌握如何教學,有前線批評指引模糊,難以拿挰,憂誤踩「紅線」。 教學年資有約十年的通識科王老師說,現時課堂觸及南海主權爭議、新彊「再教育營」等,變得有所顧慮,要強調官方論述以求「自保」。任教常識科的陳老師則說,面對「舉報教師潮」,選擇棄用六四燭光晚會、七一遊行相片講解示威人權,怕被「斷章取義」追究。在現今大氣候下,二人都不敢上鏡和具名受訪。 教育局回應指,教師應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客觀事實和理念,例如歷史背景、道德標準和法律原則,以協助學生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。 (國安教育系列.上) 延伸閱讀:(國安教育系列.下) 國安教育|愛國校:師生應具國家意識 學者:遵官方論如政治宣傳 隨着《港區國安法


社會新聞

撰文:胡家欣

2021-04-15 08:00

最後更新日期:2021-04-15 08:00

教育局2月初公布「國家安全教育」課程指引,為中小學訂立教學界線,教師需要重新掌握如何教學,有前線批評指引模糊,難以拿挰,憂誤踩「紅線」。

教學年資有約十年的通識科王老師說,現時課堂觸及南海主權爭議、新彊「再教育營」等,變得有所顧慮,要強調官方論述以求「自保」。任教常識科的陳老師則說,面對「舉報教師潮」,選擇棄用六四燭光晚會、七一遊行相片講解示威人權,怕被「斷章取義」追究。在現今大氣候下,二人都不敢上鏡和具名受訪。

教育局回應指,教師應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客觀事實和理念,例如歷史背景、道德標準和法律原則,以協助學生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。

(國安教育系列.上)

延伸閱讀:(國安教育系列.下)

國安教育|愛國校:師生應具國家意識 學者:遵官方論如政治宣傳

隨着《港區國安法》實施,中小學也要在各科滲入國安教育內容。(張浩維攝)

指對小學不貼身 要死記硬背

《港區國安法》實施後,中小學各科需滲入國家安全教育,根據教育局2月初公布的課程文件指引,小學生自一年級起要學習國家安全知識,包括知道解放軍在本港職務,學習中央駐港機構的角色和重要性;知道危害國家安全四罪行名稱、「基本含義」。

常識科課程重視以日常生活或經驗,讓學生理解個人與社會。任教小學有七年、小學常識科主任陳老師(化名)認為國安教育內容,與小朋友生活圈子抽離,脫離該年齡層的認知,學習效益絕不似認識食環署管理街市、清潔街道工作般「貼切」。

小學生要懂得《港區國安法》四大罪行:分裂國家罪、顛覆國家政權罪、恐怖活動罪、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。陳老師認為法律名稱對於初小學生十分深,過往該科從未要求死記罪行,「例如只係話偷嘢犯法,都唔使記相關條例,你會唔會背條例定義呀?」

小學常識科科主任陳老師(化名)指國安教育內容艱深且枯燥,並非小學生日常生活需知。(梁鵬威攝)

根據國安教育課程指引,學生中學階段學習層次更深入,包括認識國家安全的13個領域、研習相關的當代議題,認同維護國家安全責任等。教學年資有約十年的通識科王老師表示,「國家安全」概念抽象,要清楚理解何謂「國家安全」,先要清楚理解相對概念,何謂「國家威脅」,他批評教育指引未有明確解釋,甚至以這一套陌生詞匯工具,要求師生從新理解社會議題。

王老師認為國安法實施,令他在教學上有顧慮。(羅君豪攝)

指教學關鍵是教材套

王老師解釋,例如談及經濟危機、貿易糾紛,以往教學只會關注對民生就業、政府公共財政開支影響;面對生態問題,以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育角度去理解,如今師生也要從「國家安全」框架去理解。「日常市民、師生好難理解國際之間嘅糾紛,所謂嘅衝突,是否已經去到咁多個方位,究竟具體嘅威脅係咩、演變成點,其實係無從認知。如果無法理解威脅是什麼,就會顯得好空泛。」

他說,日後國安教育的教材套是教學關鍵,但從指引對概念詮譯的空泛程度,已可預視相關教學內容,或淪為生硬的制度及法律知識,並非幫助學生靈活思考及分析,質疑能否達到教育目標,甚至提升國民身份認同的效果。

教育局2月初公布《國安教育課程框架》,本港學生自一年級起,將在各科學習國家安全概念,常識科是其中之一。(梁鵬威攝)

常識科陳老師表示,以往以六四集會圖片,向小學生解釋合法的集會自由,如今在社會大環境下,不敢展示圖片輔助教學。(資料圖片)

收起示威圖片 依書直說

教育界多次表達,《港區國安法》紅線「模糊」,教師培訓或難足以應對教學,如今官方教育指引訂立教學界線,卻未為教師完全釋除疑慮。

「社會與公民」是小學常識科六大學習範疇之一,當中讓學生認識《基本法》下的個人權利與義務,包括享有「言論、新聞、出版、遊行、示威等自由」。陳老師說,過去會用三至四堂時間教授和討論,輔以六四燭光晚會、七一遊行相片解說市民集會權利。

不過,現時只會用一堂課時教授,並會收起示威圖片,「會跟足教科書、官方教材,以生硬的《基本法》條文輕輕帶過。」有部份小學常識書已刪走七一示威圖片,陳老師坦言擔心在課堂展示遊行相輔助解說,會被「斷章取義」,外人指責他「煽動」上街,在這情況下他只能選擇「依書直說」。

自反修例事件以來,教育界出現「舉報教師潮」。教育局指,由2019年6月中至去年12月底,指接獲269宗涉社會動亂的專業失德投訴,當中兩名教師遭取消註冊,28人收譴責信,24人收書面警告,27 人收書面勸喻,28 人收口頭提示。

教育紅線模糊不清,王老師期望當局釐清界線準則。(羅君豪攝)

資訊流通 相信教師不能輕易左右學生

在《國安法》「紅線」邊緣遊走、教育專業與政治壓力之間拉扯,通識科王老師說,近月向學生教授「現代中國」單元,觸及南海主權爭議、國家軟實力議題時,不能再如過往般教學。

他解釋說,諸如討論南海主權爭議,中國主張南海「九段線」,堂上一般呈現各國對島礁的宣稱,以至海牙常設仲裁法庭於2016年仲裁「九段線」違法的決定,讓學生認知不同觀點。不過,隨著指引訂明「國家安全事關重大」,授課時須指出「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沒有爭議或妥協空間」,他擔心留下開放的結論,會否抵觸國家安全。

國家軟實力課題讓學生了解中國在國際社會形象,不過,近年中國因涉新彊「再教育營」等人權問題,受到多國批評及制裁。王老師說,近月他在堂上引用英國廣播公司(BBC)對新彊「再教育營」的調查報道時,提及並強調中國政府立場,否認媒體報道、反駁外媒指控屬「假新聞」,他形容這種提供官方角度的資訊是「自保」。

「依家中國官方立場是什麼就要宣告畀學生聽,以示我係畀過去更加客觀持平,畀學生知道老師好清楚官方立場。」官方論述惹來一片笑聲,學生似乎心領神會。他表示,反映學生對教學「紅線」有意識,現今資訊流通,年輕人是否相信政府觀點,非教師能輕易左右。

陳老師慨嘆,常識科加入STEM元素後,原本發展路向清晰,岩料滲入國安教育議題,令教學舉步為艱。(梁鵬威攝)

堅守崗位篩選「盲目愛國」資訊

教育前景泛起變化,兩位老師身邊不乏同行移民、轉教其他科目,令他們不禁嘆息。有同行選擇離開任教的崗位,二人選擇留守。陳老師期望日後能篩選「盲目」的愛國資訊,培育學生價值判斷、良好品德及誠信,「唔係變小粉紅、盲目覺得國家好就係最好。」

新學年通識科被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」取替,將教授新科的王老師說,對通識科懷有「情意結」,即使科目面目全非,仍盼在夾縫中盡其所能,啟發學生思考,建立公民價值觀,「當教育專業使命存仍然存在,就會諗無論一套點嘅課程,都會搵空間點去發揮。」

當今政治環境下,要堅守教師專業,並不容易。(羅君豪)

教育局:維護國家安全不存在任何爭議

教育局拒安排負責國安教育的官員受訪解說課程理念及教學疑難。局方書面回覆指,維護國家安全並不存在任何爭議,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,也是所有香港居民的共同義務。當局指,國家安全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一部分,與教導學生遵守法規、辨別大是大非問題、以及尊重他人的原則類近,教師應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客觀事實和理念,例如歷史背景、道德標準和法律原則,以協助學生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。

局方重申,國家安全不應被作為爭議性議題來教授,「學校應清楚指出維護國家安全是所有國民應盡的責任,當中不存在爭辯或妥協空間;同時應培養學生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觀念和責任感。」

《香港01》曾經教育局新聞組,邀約訪問負責國安教育的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、公民及國民教育組代表,不過最終被拒絕訪問。(資料圖片)

國安教育|新入職教師培訓推內地學習團 教局:親身認識國家成就

楊潤雄與八大商國安教育 討論台獨港獨留彈性 但須守法配合政策

國安教育|愛國校:師生應具國家意識 學者:遵官方論如政治宣傳

01新聞

教育局教育中學小學教育

Source: hk1

All news articles on 2021-04-15

You may like

Trends 24h

Latest

© Communities 2019 - Privacy

The information on this site is from external sources that are not under our control.
The inclusion of any links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a recommendation or endorse the views expressed within them.